,昨天夜里成默和李济廷找了八处,没有发现,今天白天另外四处,李济廷已经探查过,还是没有发现。
这里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成默只是运气好,计算出的十四处最优解中有两处存在安全屋,但他并没有能够算出其他安全屋的位置,对方依旧躲藏在这一区域。
第二种可能,对方因为其他安全因素的考量,没有选择藏在雅罗斯拉夫火车站附近的安全屋。
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大。
假设成默的计算没有错误。
那么,成默应该做的就是将整个莫斯科的地图网格化,在按照寻路算法,计算整个莫斯科最短时间内各个位置抵达火车站的最优路线,在构建数学模型,用计算方法和筛滤条件,来寻找整个莫斯科人类之下最合适的藏匿地点,而不是局限在雅罗斯拉夫火车站方圆二十公里。
然而这个计算量就大的惊人了,要知道莫斯科是全世界市区面积最大的城市,足足有2511平方公里,而人口则有1450万之多,莫斯科的市区面积比京城或者尚海还要大上一千多平方公里之多,要完成如此大的计算,即便是载体也力有未逮。
所以成默此刻根本没有尝试继续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甚至他都没有去想如何找到隐藏在这2511平方公里中一个小角落的希尔科夫。
他看着地图发呆,脑子里想的却是载体和本体的区别,实际上人的身体是有局限性的,不管是嗅觉、视力、听力,人类都只能感知到一个极为狭窄的范围,比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动物都不如。
但人类之所以能够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是因为人类具有智慧,能用各种仪器、工具扩大人类的感知范围,望眼镜、显微镜、声纳、质谱仪……
有些工具在数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能够诞生的东西,比如智能手机,比如强人工智能,比如人造心脏……这也就是科学的伟大之处。
而载体似乎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它不仅极大的扩大了人类的感知能力——视觉、嗅觉、触觉等等,还扩大了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掌控力和承载力,弹跳、速度、力量等等……
成默不清楚载体是否已经达到了碳基结构的极限,但载体已经极大的超过了自己的认知,甚至可以说载体根本不能够算一个人。
可成默觉得自己依旧还是以人的思维在使用载体,并没有脱离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就好比他在用寻路算法计算到达雅罗斯拉夫火车站方圆二十公里到达雅罗斯拉夫火车的最优解的时候,必须将地图网格化,将地图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