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就是地位,不管是他想做后周的忠臣,还是做北宋的顺臣,他都必须需要要掌握一定的力量。
在政权交替之时,他才能保住李家,保住自个的性命和富贵。
而现在一份功劳就摆在面前,唾手可得,他哪里会还装模作样地拒绝,好男儿热衷功名,追求富贵,不寒碜,不丢人。
“我自是求之不得,只是目前尚未查探到李隐具体纠集了多少人马。若是到时候汉军人数过多,不知道,晋州现下又能够抽调多少人马西援李都监呢?”
“到时候防止汉军还有后手,晋州也需要留足兵马。抽调两千兵马西去,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刚刚李守节也在思索如何获得更多的利益,听到杨廷璋的两千人,他越发觉得脑海里的想法应当可行。
李守节朝着杨廷璋提议道:“杨伯父,贤侄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你说?”
“向昭义军求援。”
......
离开杨府后,李守节直接回到了客馆,召集手下商议大事。
如果李守节仅仅是有参赞之功,最后这次战役斩算有限的,能够分润到他身上功劳点就更少了。
因此李守节向杨廷璋进言,由他向昭义军求援,如果昭义军可以再抽调千余名精锐,加上晋州两千人和隰州近千人守军,这股五千人的周军,势必能从汉军身上,狠狠地扒下一层皮。
唯一有问题的不是他那便宜父亲会不会派人过来,而是来不来得及派人过来。
李守节一伙人之前并未着急赶路,一路上除去冀氏县下雨被困的那几日,前后花费了六七天才到达大邓镇,而派人回去请求援军,再赶回晋州,这一来一往,怎么也需要花费八九天的时间。
甚至有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毕竟要翻越太岳山,山路难行,而昭义军的兵马不可能为了一个有可能抢不到的功劳,就白白地损耗军马。
如此一来,现下最紧张的就是时间问题。
有利的一方面是,李谦溥也和杨廷璋约定了守城六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