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烂成什么样的天下啊,把十六岁的少年都引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小小年纪上战场弄得一身伤还习以为常。
看看,半身都是血(李世民:那真不是我的血)。
皇帝真是该死。他拳头也硬了。
李世民最终还是抑制住战意,没把人都砍了带脑袋走,率折损了数百人的玄甲骑兵返回了马邑,派人向返回洛阳的杨广报捷。
以及,尽管突厥失了可汗大乱,商队也没有再去,但是许多部落都有人来联络,说八月的羊毛已经剪了,一直没有来收,要不要他们送到马邑。
与大隋是要作战的,可汗被擒的耻辱也是要报的,但是自己家的羊毛也得卖啊,总不能堆在家里吧。不卖出去,万一今年冬天正好有大风雪让羊都死了,大家吃什么喝什么。
活下去才能为可汗报仇。
东都洛阳。终于回来的杨广正处在一个恼羞成怒的爆发期。
原本在雁门时向士卒承诺重赏,所谓“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又所谓“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
然而回来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可能是不愿意承认雁门之围这种耻辱发生在自己身上吧,他竟然不承认自己亲口放出去的话了。
大臣们也有不同意见,苏威认为情急之下赏格太高,应该适当削减;樊子盖则认为不可失信于军民,必须按承诺的办。
但谁也没想到,就算认为要削减的苏威估计也没想到,皇帝能削成这样。
他质问樊子盖是不是想以此收买人心,这话问得估计樊子盖害怕之余还得迷惑:这不是皇帝你收买人心吗,怎么成我收买人心了?
李世民就在看书时特地琢磨过这句话,琢磨出一个道理来:杨广压根就没打算赏,一开始就没有。所以他才会本能的认为兑现承诺的建议是大臣在收买人心——因为他说的话没想实现,那自然是劝他实现的人想收买人心咯。
啊呸,摊上这么个天子,真是全天下的人倒大霉了。
历史上他也去雁门救驾了,肯定也没兑现,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