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一样奔走他国求官,恐怕也会埋没了。
所以他和刘彻都不打算纯然用文章选拔人才,而是参考他们所去的时代,分科目去考,秦国重视的律法自然也单独为一科。
自然科学更是要推广,可别皓首穷经钻研孔子那一个字有什么特殊含义了,更别抱着几本经书考到没题目可考了,弄什么混搭题,考什么“君夫人阳货欲”。
确实能把全国的聪明人精中选精,选出智商特别出众的,但实在是没多大意义。
不过科举制度在他们的时代依然有很大的好处。对秦汉两朝来说,这使得国家掌握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尽管发展到明清,“座师”又成了新的朋党,但至少在开始的时候,考官对考生的意义,绝比不上举主对被举荐者的意义。
由此得官的人,他的感激更多应该是对着国君。
他们也打算极力淡化考官的作用。哼,抢君主的恩惠,嫌命长了么?
再者,虽说平民很难掌握知识,但知识的垄断毕竟已经被兴盛的私学稍稍打破了一点。而更多破落的贵族之后与小士人家庭的后代,由于家庭原因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却也因为家庭的原因没有人脉得到推荐的机会。
科举制度便给了他们机会。
就像嬴政决定采用科举的初衷那样:让天下一统后,不能奔走于六国之间求官的士人,重新找到了一条出路;让连奔走于六国之间求官都无力的士人,在家乡就能找到用武之地,找到向上攀登的起步之阶。
他们的能力只允许用在秦国,他们的感激只允许指向君王。
结束战事不久的淮阴县,便组织了这么一场考试。现在这样县里的考试不再等许久,只在一县所辖区域举行,报名时间一个月,报名截止的第二天就考,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不少。
一个面有菜色的妇人在布告下流连许久,最终还是没有踏进报名的大门,攥着刚刚卖布得来的钱,慢慢走回家中。
她家就在县中,省了她不少体力,她今日都没有进食,走到家里扶着门就有点头晕。
三岁的儿子正在院中自己拿石头在地上划拉,看见母亲回来,丢下石头欢快地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