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吾不会为汝曹昂出谋划策,身体上却很诚实,很快乐的为州学之事奔波。
杨修本是恃才傲物的人物,但是对同等级的人物却是一点架子都没有,政务处理之余常与徐庶二人闲聊。
石韬是个话多的,与杨修最是谈得来,杨修曾笑对石韬道:“迟早沮公与也要加入吾等!”
杨修曾对二人说过张之事,石韬反应最快,“便如那张义一般?”
众皆大笑。
徐州各地州学慢慢建立,书卷从州府所立下的作坊之中慢慢运往徐州各地,那些未曾应聘到小吏职位的读书人大部分选择了应聘州学之师。
毕竟曹昂给的条件太优厚了,书卷任意浏览,还发给钱帛,家若不是徐州本地的,还能领一笔“安家费”把家人接过来,这谁顶得住啊!
曹昂放下去的《三字经》交由饱学之士补充,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堪堪把这份“徐州三字经”补充到三百字。
曹昂审阅之后发现朗朗上口,差不多把三百个常用字囊括进去了,曹昂重重嘉奖一番,赐予钱帛,令人加印《徐州三字经》,第二页小小的印上曹昂与众编纂人的名字。
这些老学究欣喜若狂,在这等蒙学书册上印上他们的名字代表什么?代表着徐州之后成长起来的几茬读书人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君子好名,今曹昂厚赐,又让他们扬名,这些人在心底石死心塌地的给曹昂出力,在徐州各地讲学之时更是不遗余力的宣传曹昂的贤明。
人就是这么简单就能征服,这就是权力的美妙。
《徐州三字经》很快便印出万册,徐州州学也迎来了第一批学子,这群学子不仅有公学中出色的学子,还有在徐州游学,想要在徐州安家的学子,当然,曹昂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制定了年龄线,考虑到汉末的情况,曹昂将这个年龄定在十岁之上,十二岁之下,均包含本数。
没办法,即便是这个年龄段,徐州府库中的金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曹昂所提出来的义务教育,只是徐州中兴的苗头,真要发展起来,其中的投入,还差得多。
州学之时慢慢步上正轨,曹昂便将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