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国海军相抗衡。奥匈还在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军官团和参谋体系,改造了军队,起码到了1914年前,奥匈对于周围的国家仍是具有相当威慑力的。
仔细想想,如若在西线的堑壕战里,两军激烈的火力对撞下,火炮的差距确实足以致命,但在东线的运动战中,火炮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甚至还不如情报与时机。
情报?时机?侦查!飞机!
鲁道夫灵光乍现,相比较臃肿,庞大的火炮体系,建立一支航空兵或许才是一个新的选择。
鲁道夫适时地抛砖引玉,“或许我们不因去执着追去如何在火炮方面战胜敌人,更多地应该去考虑抵消这一劣势,节约资金,用于关键的地方。”
这番话效果不错,众人的注意皆被吸引,陷入了沉思。鲁道夫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只负责起个开头,在座的头头脑脑如果无人去联想,奥匈帝国也就不枉输掉这场战争。
弗朗兹·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帝国军队参谋长。他信奉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比起这个观念他更是一位大日耳曼主义者。他极度反对匈牙利人拥有在奥匈帝国内部的特权,并且及其渴望拿下巴尔干,并摧毁在他看来这世界上最邪恶的国家——塞尔维亚。
作为皇储斐迪南的亲信,康拉德在军队之中表现得思想先进,充满活力,因而得到了奥匈帝国未来的皇帝——费迪南大公的赏识。进而康拉德越过了46位比他级别更高的军官,成为了奥匈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但他指挥能力似乎在后来的战争可见一斑,我们会感觉到康拉德在进行的是地图作业,而非指挥军队,难以应对战争中各种的突发局面。
总而言之,康拉德是一位奇才参谋,却绝对不会是一位优秀的统帅。
“应对火炮,我们需要突袭,找到敌人薄弱点,重点突破,全面进攻只会造成无谓的伤亡。”
“我想,我们的猎兵和骑兵可以胜任侦查的工作。”博罗耶维奇说道。
康拉德摇摇头,“可他们毕竟不能到达后方。”
眼看这场争论似乎有往突袭战术的发展,鲁道夫赶忙制止了谈话。
“飞机,现在的航空技术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