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讽刺作家克劳斯曾说:“从不迎合维也纳人善变、低俗、虚情假意的天性,甚至连博取民心都无意一为”。这位大公是“福丁布拉斯型的人物,不是哈姆雷特型的人物”,是这个君主国赖以“成为秩序井然之国、赖以拨乱反正”的最后、最大指望。”
鲁道夫也将斐迪南视为这个国家最大的希望,在军队这个狂热分子的大本营里,他的想法甚至更加激进。鲁道夫期望能发起一场“二二六”式的政变,将昏聩,保守的老皇帝赶下台。
“我们不只有两个议会,还有两个皇帝。”鲁道夫哀叹着。
大公的亲信,陆军部长奥芬贝格将军也在哀叹着“皇帝不愿解决匈牙利人的问题,不愿挽救萎靡的士气。”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军事上投注巨资,既是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也是刻不容缓的要务,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无意思考此事。
俄罗斯人比大部分人更敏锐嗅闻到奥匈帝国的腐败味,他们看准时机把目光转回欧洲。沙皇尼古拉二世受到泛斯拉夫主义(认为所有斯拉夫人该团结为一并由俄罗斯领导的一种意识形态)鼓舞,誓言推进巴尔干半岛,扶植塞尔维亚之类的斯拉夫王国,吞并通往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陆桥,收复往日的东正教首府,透过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若如愿,俄国将一雪于亚洲的耻辱,逃出黑海的“牢笼”,以欧洲最强国之姿宣告他们的到来。
若爆发大战,奥匈只能集结48个师,来应对俄国90个师,塞尔维亚10个师。奥芬贝格敏锐地指出,奥匈在火炮数量,已经居于列强末席。
不久后,皇储就和他的军官们一同提出了新的军备方案。
匈牙利议会甚至懒得讨论,就驳回经费开支。伊斯特万·蒂萨和他的议员们笑谈着,“这份计划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天方夜谭,我们一个克朗也不会出。”
匈牙利权贵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公愤,就连那些像鲁道夫这样的半个匈牙利人也看不过去了,军队已经蠢蠢欲动,德意志军官不甘国家的沉沦,斯拉夫人想要争取权利,匈牙利的军人们也与敲骨吸髓的贵族们反目成仇。
皇储发表了演说:“陆军的主要职责不是保卫祖国防御外敌,而是防御内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