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能反驳,既然是命令,就是需要执行的。
鲁道夫难以抉择,军队和物资就这些,按照他的判断,发动进攻是不现实的。东线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各个部队也都损失不小。前线的部队基本补充完毕,但随着大量新兵的涌入,他们的战斗力每况愈下。而留在后方的部队,更是等同于民兵。像是鲁道夫指挥的27师,作为整个军队的模范部队,现在只剩下了一个36团,武器装备也损失过半,造价昂贵的坦克更是成了一次性的消耗品。这支精锐部队被撤回了后方修整,但却难以补充兵员。
后方的部队缺乏训练,那些士兵几个月前还是拿着锄头的农民。鲁道夫十分怀疑,到了战场上,他们是否能起到作用。
还没等鲁道夫向上司们诉苦,他们先自己吵了起来。两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最后得出结论,军队已经无力进攻。
鲁道夫并未就此逃过一劫,防守也是需要军队的。眼见俄军受挫,塞尔维亚人被英法推了上去,他们誓要收复自己的首都。
贝尔格莱德必需要守住,奥匈可以借此宣称战胜了塞尔维亚。军队一旦从塞尔维亚的土地上撤回来,整个国家都将遭受动荡。
鲁道夫派去了一个波黑师,两个罗马尼亚师,人数不少,战斗力垫底,做好防守工作应该够了。塞尔维亚终究实力有限,鲁道夫始终将他们视为疥癣之疾。奥匈在南线的战场已经成功了,经过近一年不间断的战斗,塞尔维亚已经油尽灯枯,男人们应征入伍,国民经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其实他们完全是受到了英法的胁迫,才主动进行着进攻。奥匈自加利西亚战役失败后,就将重心投入到了东线。塞军指挥官普特尼克将部队转入了山地,奥军在占领塞尔维亚东北部后,就停下了脚步。鲁道夫不得不感谢塞尔维亚青年的炸弹,波蒂奥雷克受伤后,南线的惨败终归得到避免。这个纸上谈兵的将军会将一切地形都视为他的办公桌。
回到维也纳后,鲁道夫还见到了这个战争的导火索。波蒂奥雷克痊愈之后,担任了战争部长。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他也许会替代康拉德,成为总参谋长。康拉德在战前就与皇储有了隔阂,战争爆发后,作为总参谋长,他却被打发到了南线这个次要战场。与塞尔维亚作战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的兵力有限,只能依据计划做好防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