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意大利的问题不用太过担心,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意大利在伊松佐河的战争毫无意义。鲁道夫手上的底牌很好,原时空里,此时的奥匈刚从喀尔巴阡的失败中走出,虽然保住了匈牙利平原,但损失却高达80万。普热梅希尔和十万守军也失去了。从那时起,德军就已经开赴到了南线战场,维持着风雨飘摇的奥匈帝国。
东线始终是战争唯一的重点,为此,奥匈甚至放弃了灭亡塞尔维亚这个初衷。
目前来看,东线的局势很好。俄军被赶出了帝国的土地,退到了维斯瓦河一线。德奥两国都计划再次向俄国进攻,准备一举击溃俄国。为此,两军指挥官还煞有介事地开了几场会议,分配好了作战任务。
但谁都没准备好,西线至上是德国人的既定方针,地图上的德国军队,现在都去了比利时。法国人在整个冬天损失了大约四十万人,仅仅在香槟战役中就付出了二十多万人的代价。德军的伤亡不足他们的一半,这让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又看到了决胜西线的希望。
英国人在伊普尔登场了,他们用炮弹摧毁铁丝网,用炸药炸平山头。天空被染成了黄绿色。这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毒气作战,也是文明与人性的丧失。
鲁道夫对此深恶痛绝,但他也知道。战争让人丧失理智,让人走向毁灭。每个人都被押上赌桌,鲁道夫怀疑自己可能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签署更加残忍的命令。
奥军孤掌难鸣,但依然蠢蠢欲动。在缺乏炮火准备的情况下,一些部队发起了进攻,然后一无所获。指挥部叫停了这种送死的行为,继续等待着支援。
将军们对战场的形势十分乐观,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击垮俄军。鲁道夫自然难以扭转这种想法,他还需要为前线准备充足的物资。
匈牙利的铁路成了最好的借口。他们铁路的轨距与众不同,开往东方的列车不得不在内部的边境停下。而在南边的波斯尼亚,铁路甚至会就此中断。
之前的军改中,军队加强了对铁路运输的协调。内战后,匈牙利丧失了对其他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权。但匈牙利政府还在,他们依然掌控着铁路。
奥匈的铁路基本属于国有。匈牙利人虽然对其他事情不上心,但在收购铁路上,也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