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的难度不小,除了匈牙利人,所有人都提出了质疑。
鲁道夫虽然打着供给军需的名号,但军事法庭有充分的证据认定他倒卖军需物资。
首先是工厂,各个参战国都将民用工业进行了军事改组,俄国最迟,在今年春天战事失利后,他们才开始全力备战。但俄国的军工已经没救了,大量的工人参军入伍,战争爆发后,国营兵工厂的产能骤减。只可惜俄军在1905年战败后购置的大量火炮,现在却面临无弹可用的窘境。
奥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东线的部队什么都缺,弹药还需要德国人输血。整场战争中,俄奥意三国完全是在比烂,大哥不笑二哥,大家一起拉低着列强的标准。
鲁道夫来了一招釜底抽薪,面对民用工业产能不足的限制,鲁道夫一意孤行地推进着匈牙利的工业化进程。宝贵的钢材被占用,运输的车皮也被占用。
新兴的装甲部队也遭到毁灭性打击,斯太尔,第一摩拉维亚,科尔本等机车工厂全都投入了农业机械的生产。匈牙利的农民们进了工厂,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只能加强机械化模式。
贵族和资本家也乐意为此买单。粮食都进了他们的工厂,粮食生产也要租用他们的机械设备。生产资料全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怎样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德国的援助也被鲁道夫截流了,化工产品和电机设备全都被他们垄断。当今这些产业不是高污染的夕阳产业,而是技术和利润最高的高新产业。
面对高额的支出,鲁道夫只能借着军事援助的份额,让德国政府赞助了。
在各方的反对和支持下,鲁道夫的计划终于开了头,现在只等着逐渐完工,投入生产。
如果此时东线出现一场惨败,前线指挥官和鲁道夫将背负全部责任。
鲁道夫一直待在布达佩斯,他这个军需总监都快要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倒是夺走了匈牙利政府工农业部长的职权。
投入这么多,当然要见到成效。鲁道夫协调着各个方面的工作,分配着生产任务,组建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依靠着战争红利,它会逐步成为一个以粮食出口和加工为主的垄断组织,不但可以掌控奥匈,还将辐射到整个同盟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