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的女子发声。这不只是一个谴责狗官恶吏的故事,它还批判了许许多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嚼舌根,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逼着受害女子去死的家伙们,受到了不少文人志士的讽刺和挖苦。
不会读书识字的普通老百姓,当听到梨花临死前那句“所有辱骂我、朝我吐唾沫之人,苍天都会看得见!”,是否也能让他们中一部分人稍微反思反思,抑或是生出两分畏惧之心?
其次,《梨花泪》是一个很有深度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既揭露和批判了官场黑暗和罪恶,同时也弘扬了人们的那种不屈的抗争精神!
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不少人都是梨花的缩影,这曲戏也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文坛大家对此评价非常高,尤其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它所存在的意义就更加凸显。
甚至连小象山的关阙大师,在给门下弟子讲学时,赞扬《梨花泪》是一部民间思想启蒙开化巨著。
不少不通道理、愚昧的百姓,透过这首戏曲思想境界明显有所提高。
特别是那些身处苦难和遭逢厄运的女子们,终于有人能正视她们的痛楚,也让更多人省悟自己的言行。
哪怕是一些读书人,有多少不为受害女子抱屈,还指责她们失了名节为什么不干脆去死这种灭绝人性的言论?
而最后,“一曲梨花泪,万人哭断肠!”
戏曲大师折柳先生,被文艺界的人们奉为了“曲圣”,达到了许多人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他们更加想不到的是,这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家,只是个二十岁的年轻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一代最是风骚罢了。
第七十三章 好事临门
言官的叫嚷,承安帝可以不听。
但让西荣国看笑话,还被宝夏公主煞有介事地品评,那就让承安帝面上无光了。
“公主,这是大闽内政,西荣不好妄加议论和干涉吧?”承安帝正色指出。
“陛下,宝夏没有冒犯之意,只是感慨于大闽王朝对臣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