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争渔翁得利?”
“是的。”
“那现在为何会变成这样的局面?”
“因为一首诗。”
“一首诗?”
“储璃早年间写了一首诗,是感谢旁敖馈赠、赞美他们两人友情的。知道这首诗的人不多,但张明净恰巧读过,并且从诗中暗含的提示中得知了那人姓名中有一个敖字。张慎来想不通储璃为何行此冲动之举,贸然去弹劾崔行。只因为他也乐见其成,便没再深究这事。张明净作为翰林院编修,在整理本朝诗文时偶然再翻到了这首诗。”
大娘听得十分专注,这些事情听起来不但匪夷所思,还很奇妙。
“再加上他这些年在翰林院间或听到的一些传闻,心中便有了某种猜测。紧接着他查了户部卷宗,同乡,早他中进士,姓名中还有一个敖字。凭着这些信息,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张明净将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而后面怎么运作那就是张慎来的事了。”
大娘还有些难以置信。
“仅仅就因为一首诗?”
杜晚枫眼神里也流露出赞赏,“张明净心细如发,博闻强识。做了翰林院编修后,对山川地理、各地人文风情,也都耳熟能详。他又不是那种一昧只会死读书之人,活学活用,勤于思考,能力自是不凡。”
“这孩子难道也参与了朝廷争斗?”
“不见得,张明净只是将他发现的告诉张慎来,想让他父亲多加留意,至于其他怕是并未掺合。”
“我看这孩子也不是这种尔虞我诈的性格。”大娘顿了顿,又道:“你当初说你已有应对之策,莫非是早就知道储璃和旁敖二人关系?”
“那首诗,当初是我们一块看的,诗中所藏敖字,也是我们一起解出来的。那件事很快便过去了,谁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我决定入仕,井宾为我探查到了不少朝中人物关系,其中就有旁敖和储璃。”
“储璃刚入都城时,与旁敖还有所往来。后来旁敖一步步晋升,还进入了内阁,两人闹了些不快,之后再未有联系。时隔多年,众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放在这两个身上,更不会将他们联系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