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常辉也道:“三公子这份文稿真教卑职汗颜,郡公有子如此,晋州何愁不兴啊!”
郡公自谦:“他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这文稿虽叫我惊讶,不过也是因为先前小瞧了他,其实这里所写还稚嫩得很,与你还是差的远呢!而且这其中也有孙先生手笔,也不能全算在承平身上。”
提起孙先生,常辉不由惋惜:“孙先生有大才,可惜了……”
郡公也不住叹息:“我只以为皇室大势已去,没想在儒门士族之中竟依然以其为主,一纸空文竟还真引人报效!皇帝不过承盛一般年纪,已摩拳擦掌要重掌九鼎了,我们日后还不知是什么光景呢!”
常辉道:“不破不立,皇室空有名头、底下风起云涌,皇帝受不了,咱们也难办啊!索性叫他折腾去,若他真是一代英豪统领天下咱们也轻松,怕就怕他志高气短,到时候江山社稷还得依赖郡公辅佐!”
郡公点头:“青州那边心思昭然若揭,咱们不必出头,静观其变!卫宁和黄平两县不值什么,不过与卫州的结盟是天下独一份,若卫州真能就此投靠我们、其他州有样学样,咱们不动兵刃已德御千里,岂不善哉!此去卫宁还要劳你多多费心,叫承平历练不假,也不能叫他坏了大事!”
“郡公放心,卑职定竭力辅佐三公子!”
二人正在说话,侍从来禀承平求见。郡公奇怪承平去而复返,将人叫进屋来:“怎么,承平还有何事?”
承平躬身道:“父亲,孩儿忽然想起孙先生教导,‘事必躬行方知其里’,卫宁、黄平两县刚经匪乱,虽是盗跖无德,但与当地官吏治民不力脱不了关系。卫、黄两县既归于我州,我州自然要尽心治理、叫百姓安乐,因此孩儿想先行一步、微服二县、考察民情,待常大人和高将军到后再共同商议二县事宜。”
郡公望向常辉,常辉道:“三公子所虑甚是,不过卫宁刚刚平定匪乱,路上怕不安全,公子独自前往恐叫郡公忧心。且咱们不过五日也要启程,三公子不如就多等几日。”
承平索性道:“不瞒爹爹,此次去卫宁办差是承平首次出平阳,承平到府衙不过几日,竟能得爹爹信任承办如此大事,心中感激又惊惶,唯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