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州诸人面面相觑,郡公更是始料未及:“叫他们入京读书?”
陶太傅点头道:“正是。当今天子弱冠之年,正是读书时候,只是好动年纪难以专注,本官想若能有同龄伴读,相互讨论彼此进益,事半功倍啊!且我朝立朝已有百岁,各地分封久不相聚,战乱多、欢和少,若各诸侯公子皆同窗而学、同席而读,他日同朝为臣、同佐帝王,四海同友、天下太平,岂不大善!”
“各地诸侯?其他封地公子也要入京?”
孙明扬道:“正是,青州、燕州、江州皆已同意送公子入京读书,其余诸州已派去使臣,想来也都是同意的。”
郡公不大相信。青、燕、江皆是强州,怎可能轻易服从君命!何况青州离京都比平州还远,卫州都未得到消息、青州难道能先行一步?何况青州向来强横,怎会送公子入他手!郡公捋了把美鬤,笑道:“我这三个孩子都跳脱顽皮,怕不能陪陛下读书。”
陶太傅答:“先前郡公言兴盛儒门,如今天下不平战火丛生,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儒门衰微佛道盛行。儒学为大道,天地君亲师,如今乾坤不定君弱臣强,儒门弟子自当正天地立君威。郡公年青时师从方正先生,亦是儒门子弟,又请孙大人为西席向诸公子教授儒学,想来也尊孔尚儒,既然如此何不躬行大道呢?”
郡公只道:“学生不才,难以担儒家兴盛,只想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谋平州安宁不负先祖,其余他事,实在无暇兼顾。”
“郡公素有仁名、宽和爱人,难道忍见百姓穷苦、飘零战乱?我华夏上古至今,礼教泱泱,而今动乱已有三百年、礼崩乐坏,好容易高祖定立天下,礼教再兴,又因秦华乱政、四海不宁,至今朝廷仍未安定。平州国公功勋累累、忠心耿耿,受封高祖、延承至今,为的是替天狩民、拱卫皇室。‘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如今天子虽少却砥志奋发,又好学聪敏,实乃一代明主,郡公此时抱揽己利不肯报效,岂非违祖宗之志!”
见郡公不喜,同来迎客的常辉道:“太傅此言差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公受封平州、郡公承袭爵位,所负之职为代天牧民,平州安则尽忠,平州不安则悖忠,其位在平不在京。郡公治平勤勤恳恳,若因他事招致灾祸、致平州不安,这才是违背先祖之愿。”
&e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