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郡公解释道:“我本也有些犹豫,可是承平一去数年、等他回到平州只能依赖他的两个兄长了!赵熹毕竟身份特殊,与承盛承泰都有些瓜葛,现在他们还小、兄弟和睦一切好说,可牙齿和舌头都有打架的,更何况公侯兄弟呢!以后若是有些许龃龉、赵熹这事就会被不断提起,到时候何止承平,就连赵家都要与我们有嫌隙了!长痛不如短痛,我也是为他们好啊!”
常辉不由感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郡公一片慈爱之心天地动容,唉,希望三公子和赵小君能早些体谅郡公难处吧!”
郡公的顾虑承平心里清楚得很,可郡公虽对他有所改观、但仍更看重两个哥哥,觉得承平不足也不该跟另外两人相争相抗,他说得再多郡公也只会认为他是年少无知、不足为道。好在京都一去天高皇帝远,短时间内郡公是管不到他了,等他从京都回来定然已功劳加身,到时候就是郡公也得对他另眼相待了!
承平前往驿馆只是想拜访御使、探探京中情况,谁料驿馆门外竟人头攒动。这些人皆是书生打扮,或坐或立、都屏息凝神,静静看着馆中。承平奇怪不已,走进驿馆一看,只见大堂内桌椅搬开空出一片讲堂,两个少年一坐一立正在辩学。坐着的那人眼生,看打扮谈吐应是世家子弟,想来便是随御使而来的陶太傅之子陶希仁;而另一人,正是叫他牵肠挂肚相思日苦的赵熹。
只听陶希仁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之本也,为人臣者自该忠信以奉君、宽仁以爱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读诗书、习礼仪、学君子之道,自该修身克己以尽忠孝,安能困一时之得失、幸私人之小利、忘忠义之大道!”
赵熹反驳:“周灭商纣、汉覆暴亲、唐伐虐炀,哪个不是以臣犯君,哪个又不是众望所归!孔子奉君与鲁,最后还不是扔下国君自己周游列国去了么!伍子胥生楚强吴、张良奉韩臣汉、盛唐凌烟阁上多是贰主之人,他们哪个不是贤臣良将千古流芳!千里马寻伯乐,主上无能,做臣子的自然要另觅明君。可见君君臣臣非既定,人择也!”
陶希仁摇摇头:“孔子言‘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故游列国;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故有君之所言其他。良臣非佞,犯而尽忠,贤也,然畏威惧强臣利谋权而背君弃主,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