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贡献”。
周二郎不指望儿子入仕,做学问只为明事理懂世故,与人交往有底气,自我独处有寄托,瀚墨书院再适合不过。
他本来没想这么早送儿子入学,但一来他精力有限没办法专心教子,另外父教子,偶尔为之还行,若当成任务来干,不妥。
进入到八月份,夏日里的燥热散去,一派秋高气爽,正是秋季狩猎的好时节,八月十五前,皇家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七天的大型狩猎活动,君臣同乐,声势浩大,周二郎作为天子近臣得以随行,皇帝特准他可携带家眷。
这里的“携带家眷”有特殊意义,非是指女眷,除了贴身伺候皇帝的妃子宫女,狩猎不允许带女眷,一是没必要,二是各方面都不方便。
让你携带家眷,意思是允许你带上家族中的优秀子弟,若在狩猎场上表现出色,皇帝可以当场提拔任命,算是一种变相的封赏,这也是除了科举、世袭之外的一条晋升捷径。
这对周二郎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恩宠,毕竟能携带家眷随行的莫不是朝廷重臣。
周二郎简在帝心,众人妒忌眼红,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凤青的能力,人家新官上任就干了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儿!
北方两个大省足足旱了一个多月,后来天降甘霖,在一定程度上虽说缓解了灾情,但大幅减产却是不可避免。
两省巡抚上折子诉苦,说是按照今年的粮食产量怕是要饿死不少人,若再不减轻赋税,恐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麓东,禹北两个大省的赋税在大干朝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减是必须要减,可这减多少却是为难,毕竟朝廷的重要的经费不能随意缩减,亦不能加重其它省的赋税来填补窟窿。
关于减免比例的问题,朝堂上众大臣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自己也头疼,大干朝这才刚刚建立不久,一个操作不好,前朝余孽就有可能趁机搞事情。
烦躁之际,永和帝想起自己刚刚提升的福将——翰林侍读周凤青,召来御书房,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周二郎在南州府书院读书时就懂得利用书院的资源博览群书,到了翰林院有了更好的资源更多的时间,自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