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p;
理论上说乔泽的这篇论文的确是通过一个另类的方式证明了质量间隙假设。
因为他并不仅仅是给出了夸克和胶子的质量来源,还顺带证明了在强力作用下,夸克跟胶子产生作用的完整模型。甚至给出了一种可能性,让物理学家们不但能间接测量其产生的质量,甚至还能主动调节其质量……
如果模型能在实验室被验证,可以想象的是,标准模型怕是又要改了……
观礼的学者们开始面面相觑,好在答辩会议室里的纪律还在可控范围内。
毕竟这次学校专门强调了,今天可是博士论文毕业答辩。
请大家务必遵守答辩纪律。
即便有交头接耳的声音,也已经把音量压到了最低。但那面面相觑时目光中的震惊跟惊喜是遮掩不住的。
只能说数学的推进果然是物理学向前进步的重要一环。
真的,现场的物理学家大概是最希望乔泽给出的模型是正确的。因为这可能涉及到五到十年后又或者更短时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归属。
好在很快,现场主持人便宣布进入答辩环节。
对于答辩委员会来说,其实这个环节只是走个过场。
选择的问题也早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没人刁难。
“嗯,请问乔泽博士,在你的论文中,对于论文第十三页中,d公式中的特定形式和参数的选择,是否有明确的数学理由?例如,为什么选择了某个特定的超越函数或超螺旋路径?这是否基于某些数学性质或实验观察的启示?”
“我注意委员会有学者认为你关于超越几何第二定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失效,其解是发散的。你是否考虑过这种观点?对于公式的适用性范围和一致性,有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请问……”
……
答辩委员会总共提出了七个问题。
好吧,其实都不能算具体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照顾今天来观礼的学者,专门设计的几个问题。
&e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