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羊的
观点可不至于于此,他在政策实践上亦是极为杰出的,盐铁专营政策就是由他提出吗,沿用至今的。
孟自强是对商业最感兴趣的学生,“夫子,官商一事您怎么看?”
“不看,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本就不该出现。”徐京墨看了眼学生们,继续道“诸位,乡试在即,专注于课业。我个人是推崇桑弘羊的理念的,但是你们的考官就未必了,在还没有出仕的时候,不必妄谈时政,因为没人会听到的。”
不是他势利,而是这就是现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乡试的日子。
徐京墨一早就到了考院的门口,目送自己的学生。看到他在,伍班的学生就像有了主心骨一样,这次考试他们一定可以。
朝廷派了的考官正是秦卓轩,翰林院的学士,更是秦阁老的嫡长子。秦卓轩不好文风华丽,而喜务实的文章,这也是他家学渊源所致。
第一场考完以后,考生们交卷离开考场,试卷按座位号排好,然后将考生信息密封装订,此过程称之为弥封。弥封还不够,即便是馆阁体,也是能笔迹认出人的,所以这些卷子要交由誊录所抄写为无个人信息的朱卷。最后朱卷经由对读所检查,确定誊抄无误后就会送去公堂,交给考官们评阅。
三场考试,难熬的是应试的学子,对于其他人来说,九天不过是眨眼而过的时间。
临安的学风不错,考生的卷子能被考官看上眼的也不在少数,可惜这录取的人是有定数的。忙碌到最后,秦卓轩这个主考官要做最后的定夺,他看着眼前的试卷,觉得有些出乎意料,“这临安的书院是专门寻了做过官的人来讲授不成?”
他接连看到了六份很是务实的卷子,虽然角度不一,但是无一例外都考虑了实际的情况。有人说的是从木料到房子,有人说的是煮米成粥,也有人说的是瓷土成瓦,都很贴切,而且这些学子明显是做过的这些的,而非是道听途说后的纸上空谈。
温家,温大学士看着秦卓轩送来的拜帖,日子定在鹿鸣宴以后。他该是要见他一见的,四位阁臣,温阁老和秦阁老的政见更为相似,可惜,如今只剩年迈的秦阁老独自在撑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