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的幼年经历全部删掉,把其他角色的作恶行为加到他身上,最后他被塑造成了偏工具人形象的天生坏种反派,几乎每集都要出来挑衅再被打脸。
这种改编听起来很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编剧实力太差,或者脑子进水了。
但如果换一批人,面对平台、出品公司、演员团队等多个甲方,接收到的要求是又要给孔景瑞加戏份,又要反复突出主角的英明神武,尤其不能让反派配角有一点内涵,绝不能盖过主角的风头,观众对配角人设的兴趣不能高于主角……估计也很难写出比上面更好的东西。
艾天明接手后,虽然也融合了华彩剧本的优点,但对于这样的糟粕,肯定是弃之不理,让剧本回归原著主线的。
在后续的剧本讨论中,凌穗岁听到了原著作者分享的最初创意。她觉得这个设定也不是不能用,只是把它改得“委婉”了许多。
原著版本的孔景瑞是大家都别活了的反社会人设,影视化改编结合了作者的灵感,改成打着“不在乎人类死活”的旗号,实则希望在全球公测里取得领先优势,实现阶级跃升。
凌穗岁:“我有和编剧讨论过,配角可以特别坏,但ta作恶的每件事都要有理由。”
“而且ta选择作恶的话,这件事带给自身的预期收益,要远远高于ta背叛某个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是法律制度的惩罚,那反派的逻辑才是自洽的。”
如若不然,那反派的设定就很悬浮。就算主角打脸了对方,能带给观众的也是一种即时性、看过就忘的爽。
这种“爽”乍一看没什么问题,毕竟观众看剧就是为了放松娱乐,但随着短剧异军突起,人家的爽点更简单,更直接,反馈更即时,长剧在这个领域根本打不过它。
如果一部剧爆的只是豆子视频上的片段,那出品方为什么不直接拍“片段合集”,还要投资一整部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