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自此,婆婆便在庭院中开始传授扎棉之艺。
婆婆立车前先缓声道:“众姐妹且看,此车乃省力之妙器也。”言毕,婆立身正双手轻扶车把,目凝前方似有所定。继而,左足踏于踏板之上微微用力,踏板沉而又起,轮轴随之转动初缓而后疾。足踏之姿稳而有力,节奏分明似鼓点之有序。右足立地以撑其身,身形微倾与车相依。双手执棉,轻放于车之入口,棉入车中,瞬间卷入,如鱼之入水,不见其踪。双手之动灵活如蛇,左手指尖轻捻棉絮使之均匀,右手则顺势推送配合无间,其手指屈伸之度,恰到好处既不急促亦不迟缓。车中之棉,在婆之巧手下,迅速化为洁白柔软之棉条自车之另一端源源不断而出。“妳等当如此,足踏有力手送棉稳方能出好棉。”婆语重心长道。众女纷纷效仿,然初时皆不得要领,或足踏无力车轴转动缓慢,或摇动曲柄过快,棉花不及轧出,便已纠缠一处,或放置棉花不当,致棉籽残留过多。婆婆未有愠色悉心教导。一女子力道过大,婆轻言曰:“缓之缓之,力需匀莫急也。”遂手把手教其如何掌控力度。又有一妇人棉花放置有误,婆则耐心示范:“棉花当平置其中,不可歪斜,如此方能轧得净白。”而一老妪,虽动作稍缓却极为认真,每轧完一团棉花必仔细查看,如有不足便再次请教婆婆,力求尽善尽美。且婆婆不时励言众人:“熟能生巧,多加练习,必能得心应手。”大伙渐入佳境,动作亦趋熟练。日头渐西,虽疲惫不堪然皆有所获,空地之上棉絮堆积如小山,众人欢声笑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絮多财来,虽算不上多化却人人得分,泾屋之中暗盒始投如河石,众女扫去苦闷自我之心开始波生。
婆婆回到泾中的第三个月,她上门送车归来时正看见我用竹弓弹棉,弓长不足三尺弦以麻线为之,置棉于案,左手持弓之端右手执弹槌,力之不足致棉弹之不匀,初弹时右手奋力挥槌击弦有声,然弦颤无力,絮微动。复击之,力稍增弦微弯棉始散然仍多结块未达松软之态。婆婆眼见大力白用忙让我停下问道:“泾中用的一直是这个吗?”我回:“正是呢,一日之功所得棉絮寥寥不足以应所需,每逢阴雨天,易受潮变形弦亦失其韧,弹棉之事更难顺遂…”婆婆闻言忙让我别再碰竹弓,净手等着吃饭。
不过五日,婆婆召集村中众女,于宽敞之地演示新制器具之法。婆婆手持一竹弓,形简陋弦纤细。她环视众人缓声道:“此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