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母亲用尽全力护下的,是一双盼她喜乐的眼。
眼底是一桩母亲的幼时旧事,时当春日母亲于庭中捧书而读,见秦娥绘写心有惑焉,她执卷问于其母曰:“世人皆记秦娥之悲,儿不明,难道她就无欢愉之时乎?”其母徐曰:“人有喜怒哀乐,秦娥亦有喜乐也。”淑真复问:“既如此,为何众人皆只写她的悲情?”其母沉吟良久乃答曰:“因为她是女子,女子所承乃世之所需而又所唾之思。”母亲虽不解心下却生出自己或亦会如此之同悲。
我开眼之时是母亲行过半生心境沧桑的又一年正月初六,残雪未消寒意料峭,她独倚轩窗耳闻稚童吟诵之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其声清脆,然字句悲切直入心扉。母亲忆往昔,每逢初六,皆可精心装扮步出深闺,赴那寒解春来之约,彼时的她心怀憧憬步履轻盈,与友相伴嬉戏欢笑同赶春至。而今,岁月蹉跎人事消磨,她满心愁苦只叹春迟,她想:若是秦娥自选,她想留下想让人记住的,非那与人搓磨之伤在世剪己之态,而是尚为自由身时为赴美景精心梳妆之态。遂掰忆援笔而就,写下《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书毕,母亲长叹:“世人只想看我们悲苦,我救不了自己,只能盼妳真的快乐过…”言罢,泪湿罗衫欢情忆散。
眼之美不在形神而在所见,母亲所见只盼她乐,世上再无比此情此忆还美的事物了。
母亲耗尽一生作出的,是一双千钧互打的手。
有作手之念也是源于一场旧事,幼时她问其母曰:“诗词何用?”母答曰:“今之大宋,可此可为器,承万民之力而向高位者。”母亲那时不明白此话,只觉一时忽觉手上纸笔沉甸甸的。
后来母亲偶然独行郊野,只见大地干裂缝隙交错,深可盈尺仿若龟背之纹,河川枯竭沙石裸露涓滴皆无,狂风骤起沙尘漫天迷蒙双目,田间禾黍枯黄焦卷垂垂欲死,农夫心急如焚奔走田间,旱云万叠堆积如山,赤日之下竟无点滴之雨,农夫以车水救田,水车辘辘声嘶力竭,然水源稀缺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渴喉焦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