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浩无声离场后,扫盲班就交给了苏林瑾一个人负责,上课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到五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坐满了整个教室。
苏林瑾的教授内容依然还是新闻为主,但每一篇新闻,她都会延展出很多内容,第二篇集邮热的文章,教完所有生字花了两周时间,第三周她让刘爱玲买了信封和邮票,教大家写一封给自己的信。
收到盖着邮戳的信,每个村民脸上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大家可以把盖了戳的邮票收集起来,这是你们写出的第一封信,可以留作纪念。”
有人举手:“苏老师,我们能写给别人吗?”
“当然可以,如果大家需要推荐,我想办法给大家找找北燕的笔友。”
“需要,当然需要!”
虽然才学了一个月的字,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七七八八能看懂难度不高的新闻,学起来的劲头别提多大了。
北燕,一个只在新闻里出现的城市名字,那该多现代化,多先进啊!
姜琳作为一个例子,已经充分证明,语言只要用起来就学得格外起劲。
苏林瑾给她留了一本英文小短文,靠着她教的那些基础单词,她啃得很顺利,每封信都会跟她分享自己的进步。
交笔友也是她从姜琳的进步中看到的机会,交一个北燕的笔友不光能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把学过的字用起来。
她写信给林培淑和姜琳,找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和扫盲班结对。
为了学员们和笔友交流,她鼓动刘爱玲把基地图书馆的词典带出来,试图说服村长斥巨资给村民也买一本。
村长宁死不屈:“我们村委会一年才多少经费,没得商量!有它没我,有我没它!”
事实证明,成事者不会抱怨条件的艰苦,只会创造条件。
五月底,姜琳和林培淑各自寄过来一份学生联系方式,村民和军属抽签,一半的人抽上了笔友。
这下,一切都脱离了村长的管控。
&e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