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猷率领着五十余艘战船,奇迹般出现在漳州月港外海。同时戚继光率领着三千戚家军打先锋,杨继盛督着人马随后,水路并举,一战成功。是役,斩杀海盗一万三千余名,俘虏三万多人,只有不到三千人逃到海上,为祸多年的走私海盗集团,被彻底摧毁。戚继光和俞大猷,一龙一虎,名震天下。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民间的多少热血男儿都以这两位为榜样,更有人要学他们,提三尺宝剑,扫平狼烟,甚至冒出了投军的热潮。同民间的欢喜鼓舞不同,官场上却是噤若寒蝉。月港,对于嘉靖来说,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大凡在东南干过的官吏,心里都清楚,那可是一颗了不得地雷,甚至比起李家和蔡家还要恐怖一万倍。这些年来,倭寇的成因不是没人知道,而是知道了不敢说。哪个地方官能说我治理不善,官逼民反,弄得烽烟四起,民不聊生,这和找死有什么区别。又不能像唐毅一样,对海禁发起挑战。无奈何大家伙就选择隐瞒,选择推诿,把海盗说成倭寇,从内忧变成外患,至少能减轻一些罪责。他们也清楚,所谓的倭寇,来自于破产织工和海商,如果继续厉行海禁,倭寇只会越来越多,不可收拾,俗话说堵不如疏,唯有放宽贸易,才能有一条活路。泉州,福州这些显眼的地方不成。弄来弄去,相对偏僻的月港就成了走私的首选。漳州和泉州紧邻着,泉州作为昔日的第一大港,底子比漳州好很多,可是近些年,漳州的户口竟然到了三十万之多,比起泉州足足多了十万人,还不算那些黑户。如此反常的人口现象,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就是走私贸易,造成了月港的畸形繁荣。这事情在官场上,不说人人皆知,也是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谁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