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左顺门的事件有一次就够了,嘉靖再也不想孤身一人,大战百官,他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躲在西苑修他的长生大道。严嵩名声臭了,不论他有多大的权力,都没法号召百官,和嘉靖对抗,如此而已。如今严嵩老了,嘉靖要物色一个接替严嵩的人选,他可不想继任者是个浑身带刺,蒸不熟煮不烂的愣头青。徐阶贪财在嘉靖看来,不但不是缺点,还是值得提拔重用的理由。说来真是讽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清流那里丢了分,可是在嘉靖那里又找了回来。徐阶无暇体会其中的滋味,他只知道自己该全力以赴,厉兵秣马,向毕生的敌人发起冲击了。……就在徐阶盘算着如何扩充实力的时候,老天爷似乎都在帮他,虽然这么说有些不敬,杨博从泉州归来,由于办差得利,加上许论老迈不堪用,嘉靖就有意让杨博接替兵部尚书。杨博也是志在必得,可惜,就在廷推的前一天,突然传来噩耗,杨博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按照规矩,杨博必须丁忧守制三年。这是官场上谁也更改不了,越是高官就越是担不起不孝的罪名,杨博只能带着遗憾和伤感,回归山西蒲州老家,为母亲守孝。杨博退出了,可是许论实在是老迈昏庸,加上他和许家又有牵连,大司马的职位是万万坐不下去的。严党正在搜寻合适的人选之时,嘉靖下了旨意,调工部尚书唐顺之接替兵部尚书。由于是平级调度,并不需要廷推。而且唐顺之资历威望摆在那里,加上这段时间以来,不论是外城建造,还是京津之间的直道,都颇有成绩,接替兵部也无人敢说什么。只是这个调度对徐党来说,不亚于天降甘霖,好些人奔走相告,喜大普奔。原本唐顺之虽然是工部尚书,可实际上工部都cao持在严世藩的手里,唐顺之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只是个空架子,说穿了就是大号的包工头。可是兵部不一样,六部之中,仅次于吏部的实权衙门,而且南北都在打仗,兵部的地位更加突出,如果能做好了,对徐党的加分极大,而且手握兵权,也能压制严党,防止狗急跳墙。一度,甚至有人猜测陛下要扶持徐阁老接替严嵩,不过接下来的任命又打破了大家的迷思。浙直总督胡宗宪因为进献白鹿有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奉旨总督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