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拓跋厚、拓拔黑衣、罔宗恒等西夏将领,连兵带将,直接进入东北地区接管防务去了。
而完颜驴蹄此来燕京,带上了全部的新金精锐。
他们不用回去了,在西夏兵将们全面接管了东北防务之后,他们就去了灵州,正式接驻西夏防务。
其实对于这种安排,朝廷中也不无反对的声音。
包括这些将领,也是不甚情愿的。
但是做为开国皇帝,他对军权的掌控和威望,都是一个统治者最高的时候。
杨沅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所谓阻力也就不成其为阻力了。
杨沅对于这些降将,其实是地位、官职、富贵、权力,全都给他们保住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坚持不肯赴任,那就只能说你是包藏祸心了。
杨沅是既震慑,又怀柔,把一切做在了头里,让他们明白反抗已经无望,但又能在新朝中看到无尽希望。
三月十六,杨沅从燕京回转洛阳。
整个新帝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全新气象。
但杨沅知道,这个由宋、金、新金、西夏拼凑而成的新的大帝国,外忧固然已不多,可内患却还重重。
旧的民族矛盾与仇恨,新臣与旧臣、不同地域、民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很深。
如今只是有着他这个超级黏合剂凭着他强大的个人威望,才能让这些表现的并不明显。
可他若是如始皇帝一般英年早逝,而继承者又表现不佳的话,难说就不会迅速分崩离析。
幸好,他的身体还蛮好,人也健康,他觉得,再活个几十年,让这拼凑的版图彻底融合起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能活,而且容颜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这个新帝国的制度,也被他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重走回头路,去搞上古时候的分封制,是不合适的。
分封的邦国,最终的作用力一定是向内的,首先图谋的就是取而代之。
杨沅没想过分封有功之臣,也没想过利用他的子嗣去搞分封。
他甚至把爵位制度,全盘继承了宋国的。
总之就是,诸国制度中有好的,他都拿来改造成适合本朝状况的加以利用。
然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这个地代的客观条件下,又要集权又想扩张,也是不合适的。
那么久而久之,它的制度必然僵化,内部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然后重新进入历史的轮回。
杨沅也不奢望他能找到一个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