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良渚,让我们放眼全球,进一步了解猪与人的不解之缘。对猪的基因研究表明,中国古人与猪的故事可能比贾湖遗址的时代还要早。对亚洲各地家猪和野猪的基因分析表明,所有这些猪可能有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是在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被驯化的。然后,那里的猪分别向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扩散,就这样进入了今天的中国境内。猪的扩散路线,与我们在上一章描述的现代智人进入中华大地的路线很相似,都是分别从沿海和内陆几路向北进发的。所以,中华大地上最初的驯化猪可能是由现代智人从东南亚带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全世界的野猪和家猪的差别并不大,彼此之间可以杂交。如果按照生物学的定义,严格来说,能够杂交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的动物,就不能算是两个物种。所以,家猪和野猪的区别,只能算是一个物种下的亚种的区别,家猪只能算是不那么野的“野猪”。当现代智人带着驯化猪不断迁移的时候,他们的猪会跑到野外变回野猪,他们也会沿途捕捉野猪与驯化猪杂交,让野猪的野性减弱。如此复杂的杂交状况,让后世的生物学家很难说清家猪到底是在哪里被驯化的。虽然他们一般认为,世界上可能有6个家猪驯化地点,中国的长江流域和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都是其中之一。
所以,家猪的进化过程有点儿符合第一章 谈到的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总的来说,欧洲家猪是欧洲野猪驯化而来的,而亚洲家猪则是亚洲野猪驯化而来的。然而,例外的是,从中国广西发现的古猪的基因来看,它与欧洲的古猪比较接近,与亚洲的古猪关系较远。古人与猪的故事,真够混乱的。
让我们把关系混乱的猪放到一边,来看一看同样起源于中国、关系相对简单的另一种动物—狗。
狗是人类的好伙伴之一,它们显然是从自然界中的狼驯化而来的。这两种动物很相似,但从基因上分析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狗和狼都喜欢吃肉,给它们一块猪肉,它们会摇着尾巴愉快地吃掉;给它们一块土豆,狼会对这种食物不屑一顾,狗则仍然会把这种富含淀粉的食物吃下去。这并不是因为狼自视清高,不吃土豆,而是因为基因决定了它无法消化淀粉。
通过对狗和狼的全部基因组进行比较,科学家发现,在狗的基因组中,至少有三个与消化淀粉有关的基因,都是狼所没有的。其中一个基因负责合成一种能把淀粉分解成单糖的酶,没有这种酶,动物就无法消化淀粉。
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只有那些进化出了消化淀粉的基因的狼,才最终变成了狗。沿着这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