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所以,虽然我们把自己讲的语言说成“母语”,但从基因的角度看,我们的语言其实是“父语”,是一代代的父亲把语言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壮阔的南迁史诗的字里行间,闪耀着父辈的坚守和母辈的包容。
小贴士 中国家犬的迁徙往事
在本书第三章 中,我们已经了解,家犬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最早的狗是作为肉食而被饲养的。那么,中国家犬是如何从长江流域扩张到整个东亚,甚至奔向更远处的呢?
中国学者对比了26例古代家犬线粒体基因数据,发现其中的2/3都属于一类单倍型,从长江流域一直分布到黄河流域的中上游,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田螺山遗址中的家犬即属于此类,这个遗址所在的区域很可能是这类古老家犬的诞生之地。基因分析表明,大概在距今75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家犬有一次明显的种群数量激增过程,这类家犬迅速占领了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的广阔天地。狗的数量的增加和扩张,暗示了人的数量的增加和扩张,应该都是农业发展、粮食增加带来的结果。
此后,这类家犬又扩散到中国南方地区,甚至走向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最远到达北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南岛。这样的迁徙路线和我们在下一章谈到的南岛语系族群的扩张路线十分吻合,古人是带着心爱的家犬一起远足的。
距今7000—2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广大区域,至少生活着4类单倍型的家犬,上面谈到的那种单倍型是最主要的类型。然而,今天却是另一种单倍型的家犬占据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2000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家犬经历了一次“狗群更替”。
结合以客家人为代表的汉人群体的南迁历史,我们可以推测这次狗群更替的剧情。2000多年前的南方大地上,百越人、百濮人饲养着自古以来的那种主要类型的家犬,而北方地区的家犬在基因型比例上已经有了改变。然后,汉人族群以及藏羌族群带着自己北方的独特基因型家犬南下,他们的农业技术更加先进,因此有更多的粮食来喂养人口以及喂养家犬。最终,来自北方的家犬取代了南方的家犬,构成了南方地区新的主流狗群。在南方地区狗群更替之前,昔日的主流家犬已经扩张到了海外,所以今天中国的家犬基因型与东南亚、澳大利亚乃至太平洋岛屿上的家犬基因型有着明显的不同。
狗果然是人类的好朋友,两者结伴而行几千年。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