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更有两座鄣城,形成犄角之势。两座鄣城身后还有一座光狼城,背山面水,地势开阔,是空仓岭防线的后援和补给地。
可惜或是秦军过于凶猛,又或者是赵军守将过于轻敌,仅仅几十天,在折了六名都尉后,赵军就把这一段防线几处堡垒统统丢掉了,自此以后丹河以西再无赵军。
之后秦军和赵军隔丹河对峙,这也是廉颇设置的第二条防线,丹河防线临水布军,迟滞秦军。
除此之外,廉颇还布置了第三条百里长城防线。此防线西起长平关,经过羊头山、故关,东至马鞍豁。
其中长平关和故关是山岭间的豁口,易守难攻,也是赵军最后的倚仗。
可惜的是,在最考验君主决断力的时候,赵国君王明显交了一个不合格的答卷。
赵国朝堂出了一个昏招,相比秦国秦昭襄王亲至前线,为白起督粮运兵,赵家君主选择了阵前换将。
不管是赵国打不起消耗战也好,还是秦军偷偷换将也罢,最终的结局就是赵括主动出击被秦军围死在谷地里。
北线秦军夺取长平关,南线秦军也行进道百里长城一线,攻取故关,最终百里长城成了秦军的要塞,彻底堵死了赵军的退路。
李守节自觉他资质平庸,若不是有个好父亲,可能在这一百多人中,他顶多算是中下资质
因此他选择了群策群力,筹划建立参谋部,为他查漏补缺,一路上李守节和众人一边赶路,一边讨论秦赵长平之战,想暗中发觉其中可用的将才。
可惜这群人里没有一个比得上闾丘仲卿的,众人将将兵也就算了,论眼界见识别说闾丘仲卿,连现在的了李守节都比不过。
“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毕竟名将也是要一步步实战养出来。”
王侁自觉地作为枢密使的长子,见识不凡,一路上大言不惭,动辄以白起自居,日后刚愎自用的性子已经初现端倪。
皇甫继明,傅思让,王继昇,葛霸四个人一般不参与这种争论,或是不屑于小儿辈争吵,或是沉稳的性子使然。
郭密,王昭远,王荣,荆嗣在加上符昭序和王侁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