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当年韩党谢党争得你死我活,谢砚行此等党争边缘人贬谪至边疆之地也就罢了,尚未入仕的江无眠直接不按流程入翰林院观政,直把人弄到岭南道赴任知县!
谁不知道岭南道自古以来是流放之地,去了的官员少有回到朝中再度任职。
江无眠是少有的例外,前有水田犁,后有肥料,只凭两件事,他就有能耐调回京城!
又听一老将军道:“种田之事,一年四季在黄土里打转,岭南两季稻谷,如何有农闲上工时候?”
这位老将军一听是种过地的,就是没去过岭南,不知道两季稻的详细情况。
薛文拿出《报告》,给这位老将军科普,“岭南两季稻谷,时间紧张,抢收完立刻翻地施肥育苗。有水田犁在,村中各户列好时间,从县衙租借。”
韶远县现在不是单道水田犁了,它进化成三道并行的水田犁,县衙还出租耕牛,牛的草料要村中自备。
经一年多的修养建设,大部分农户手中有钱,不缺租借的钱,能剩下时间及时耕种插秧才是重中之重。
不然,耽误的可是一季收成。
三道水田犁速度是称不上快,可它一次犁三垄地,总用时短啊,节省下的时间去堆肥除草上工赚钱。
平日里小孩上学、不到岁数的小孩交由家中老人带着。
可以说,从县衙官吏到村寨百姓,无人空闲,皆在赚钱养家糊口。
“平日里忙,赶上插秧抢收,全要拼命干活。”薛文还道,“人手不够,知县本人都要亲自干活。”
他是指几个师爷不在时,算账写文书之类的活,全部落在江无眠头上。
比起闷在屋里写公文办公,江无眠宁愿去厨房烧火做饭,和谢砚行不喜文书喜欢酿酒喝酒一样。
由此可见,江无眠真是亲传弟子。
听在朝臣耳中,那就是粮食大丰收,抢收不过来,知县要带头抢收!
建元帝颔首,这才是朕要点的状元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