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回想起戴着橙黄色安全帽、走在自己身前的魏奇缓慢地走在刚刚建成的地下试验场中,他走几步就要停下来,用连戒指都戴不住的手用力撑紧墙壁,微微回头来,嘶哑地问他信号与辐射的强弱。
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还有很多人,将桑干搭建在脊背之上。从孟微之的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他见证着奠基,见证着前辈的死亡,也见证着最后一个单体终于落成、自己亲身走向试验场。那里建成的每一寸,他都用脚丈量过,明晰的不止是一张桑干的地图,更是由魏奇亲手递给他的、一个先入为主的梦想。
是魏奇自己说过的。
人类一直在探索边疆。大航海时代,探险者的船只随着风浪到达彼岸,数个世纪后火箭的尾焰燃尽迷茫、直冲云霄。在其不久后,人们不再满足于物理意义上的国别,开始探索意识的边疆。
但历史也曾映射过,在每次对边疆进行“突破”后,危机总是会随之到来€€€€背离人道的殖民统治、外空武器的部署与地外天体的归属权争议,都在边疆被磨平之后直接冲撞到世人面前。在物质层面,人们可以协商,可以运用意志或资本作为权力,拟定一份公约或作出某种并无约束力的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让事物的发展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但在目光无法触及的暗处,脑机接口、虚拟世界和数字孪生的发展,一日千里。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会被用来为社会带来何种巨大价值,各大工厂仍只是在展示厅中用虚拟现实还原自身配备的流水线,而魏奇等人无疑是开拓者、是先驱,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微之从前对这种形象深信不疑。
因而,就算维也纳的“神龛”与飘落在地的死亡证明出现在眼前,他潜意识里仍不肯相信魏奇会为了一个浅薄的理由作出任何重要决定。
所谓“理由”中,包括对延长生命的原始渴望。
他不认为魏奇是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