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官员加大宣传力度,并且着重宣传非官宦女眷入书院读书,免收束脩,且每年四身衣裳,包吃包住。
然而即使这样,也只多收了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商户女,另外两个也是父兄有功名的。
如今仁义书院里,加上那对姐妹花,共有十七名学生。
这也是仁义书院的第一届。
无论人数多少,何苒认为,这都值得载入史册。
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何苒忙里偷闲,结合仁义书院办学遇到的种种问题,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为何免费读书,那些普通百姓也不肯把女儿送过来?
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子读书没有用,送到书院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女子在娘家也只有十几年,真正能帮娘家干活也不过几年而已,这短短的几年,还要去读书,那谁来打猪草,谁来做饭洗衣带弟弟?
什么?
现在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当进士,当官?
开什么玩笑?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你看我家祖坟上像是会冒青烟的吗?
与其浪费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学学绣花,说不定还能到绣坊里做工赚钱帮衬家里。
何苒眼睛亮了,她真是糊涂了。
学习有很多种。
读书考科举是学习,学手艺赚钱也是学习。
在回到京城的半个月后,何苒把董近真和李锦绣,以及陆畅全都叫了过来。
她要办一所职业学校!
对,但是当然不能叫这个名字。
一座不仅教人读书识字的学校。
第387章 西安
在让女孩子学手艺自力更生这方面,惊鸿楼早在几十年前便已经开始了。
尤其是晋地的惊鸿楼,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出师,她们有的自立门户,有的留在惊鸿楼做工做师傅,教手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