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只是亦有人品评这是酒酣耳热之时之语,其实背后更显出几分戏谑狂放的豪迈,评价这两句为“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谴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而刚才宝钗所复述出来的那首诗前两句也是精妙地写了西洋来的风物,后两句那士子则是直接在诗中写了对外物滚滚而来的担忧以及不知何路而去的彷徨。
林黛玉不知其人是何出身有过什么经历和见识,但是她只听了这几句诗就知道这人并非是凡俗之人。
宝钗说完了却还待卖个关子,她看向两人神秘一笑,“玉儿必然是在心中想这人是谁了,说起来也真的算是个熟人呢,只是不知道你猜不猜得到?”
黛玉这个时候是真的有些惊讶,她看着宝钗说,“姐姐可别框我,我认得几个人,怎么就是熟人了。”
宝钗见黛玉这个反应她拍掌而笑,“我不是说妹妹和这才子是熟人,而是这才子的妹妹是我们的熟人罢了。”
听到宝钗这么说黛玉才反应过来,她略一思索也是隐约知道了这人是谁,她脸上带着几分小小的得意之色,“差点儿被你绕进去了,我知道,这应该是令柔家里的兄长吧。”
在明州的时候,沈令柔算是黛玉最早认识的也是比较投缘的朋友,她家里的事儿不用黛玉打听,这小姑娘自己就能露出不少来。
沈令柔有一堂兄叫做沈碧成,这位沈公子也算是沈家年轻一辈儿中的得意人,早早就通过了举人试考取了功名。
沈家里几房同气连枝,读书好的便去科考做官为家族填一份保障,会做生意的有此道上天分的便去家里的几处生意历练,实在什么都不成的家里长辈也不多管,只不搞出什么触犯刑罚的事儿也随意这些纨绔们使自己那份儿银子。
沈令柔的亲兄弟颇有才气,现在似乎也是在为着举人的功名努力,而这位沈碧成则是当初就下定决心要入京考个进士出来的。
可惜举人和进士之间确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沈公子当年在布政司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读书人,但是真去了晏城之后却意外地落榜了两次。
沈家不缺银子也不缺关系,况且沈碧成年纪摆在这里就算是再考十年也不甚老,所以沈家也是想办法把人塞到了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