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锦华心胸阔达,总不想着自己,他抱负远,心里装着的不只村里的幼童,不只镇上的孩童,更不只有孩童。
但他天资聪颖、行事圆滑,却偏命不着时。
纵使天纵奇才、心性过人,也难有出头路。
幼时被大房欺压,不配轮到他读书,分家之后,家中贫寒,又无钱读书,后来总算靠着父亲有限的教导和过人的天资,硬是考上秀才,仿佛终于要踏上这青云路了。
他踌躇满志整整三年终于等到秋闱,父母却在此时猝然离世,突闻哀讯,沈锦华心受重创,麻衣加身,犹如困兽。
他要守孝期三年。
沉寂的这三年又三年,这世界上仿佛只留下智若小儿的幼弟和他自己。
他无法割舍下仅存于世的血亲。
孝期过了之后,他竟再也不肯往上考了。
沈锦华十四岁中的秀才,穷乡僻壤里的十四岁秀才!
人人都来劝须得他往上走,他非不肯,守着他的傻弟弟不肯撒手。
弟弟是个傻的,哥哥也是个傻的。
两兄弟,傻一窝!
不过这种流言多是当着沈锦清的面讲的,毕竟他哥是秀才,人可能还要忌惮两分,可他就不一样了,他是个傻子。
傻子知道什么呢?不管承受了多少恶意也是有口难言。
这样的事情多了,沈锦清前世就算再傻也知道绕路走了。这才有前边林婶婆之流觉得他大门不出的事情来。
但是人的本性本就是难以更改的,沈锦华就算不愿再去爬这青云梯了,也还惦记着这村里的孩童、惦记着诸如此类更多的人。
按理说他们家有沈锦华秀才之名旁身,也没地税田租的烦扰,甚至还因为秀才有三十亩地的免税,村里不少富户都想把地挂靠在沈锦华名下,就是每年凭着这份“挂靠费”,他们也能生活无忧。
沈锦华甚至还在镇上当教书先生,每月能拿到的束修、节礼、膳食补贴也不少。
&em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