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辛苦了。农耕获得的粮食蛋白质含量少,味道也不如猎物和瓜果。耕种具有的唯一优势就是,它能养活更多人口。在土地和劳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农耕活动可以给古人提供更多的食物,或者说更多的能量,能够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虽然吃的差了一点儿。
从农耕方式与其他生产方式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猜测农业产生的原因。古人选择更为辛苦的农耕,其实是“迫不得已”的,很可能是由于环境所迫。
因此,在追踪我们的第一批农业祖先之前,我们先要书接上回,了解一下末次冰期盛冰期结束后的全球气候变化。
距今1.8万年前是末次冰期最为冷酷的时候,之后的四五千年,地球逐渐回暖,到距今1.4万年前,出现了一段非常温暖的时期,海平面迅速回升。然后在距今1.28万—1.15万年前期间,出现了一次名为“新仙女木期”的降温事件,全球气温下降了7~8c。之后地球又一次回暖,一直到距今8400年前,再次迎来一次降温事件,不过这次降温比新仙女木期要弱。
中华大地上农业的萌芽,时段可以追溯到新仙女木期及之后的回暖期。降温事件对中国北方古人的冲击远大于对南方古人的冲击,因此我们就先来了解北方古人面对降温事件所开展的“生产自救”活动。
在从距今1.4万年前开始的那段温暖期,许多生活在寒冷气候区的大型动物的活动范围向北方移动,北方古人的狩猎目标以野猪、鹿等喜温动物为主。温暖的气候下,丰富的食物养育了更多的人口。然后,新仙女木期突然而至,自然环境变得恶劣,许多大型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狩猎能够捕获的动物量锐减,如果不能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大量的北方古人将会饿死。
饥肠辘辘的祖先们把目光投向了漫山遍野的野草。
狗尾草和野糜子是广泛生长在中国北方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它们结出的颗粒很小。在温暖的岁月,动物和浆果食物丰富的时期,北方古人也许看不上这两种草的籽粒,但是在寒冷的岁月,他们必须珍惜自然界中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即使是一小粒一小粒的狗尾草和野糜子籽粒也不能放过。按照农学家的说法,他们这时候的食物是“广谱性”的,有什么就吃什么。
作为聪明的现代智人,除了广泛采集植物籽粒外,他们甚至还会考虑把一些产量比较高、颗粒饱满的植物的籽粒挑选出来,播撒在大地上,让它们肆意生长,希望在未来结出更多的籽粒。就这样,他们从采集方式向农耕方式迈出了第一步。
狗尾草是粟这种农作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