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城池,抵御外敌突袭。
同时,中原及其周边以农耕为主的文化人群,也应该对草原人群有些许的感谢,正是草原人群沿着草原带把这珍贵的驯化动物和先进技术向东传播了过来,才使得中原文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原之路,西风在东方唱着交融之歌
一谈到古代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我们就会想到丝绸之路,想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派遣张骞为使节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往返,虽然没能实现结盟的目的,但是间接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史称“凿空西域”。古代中国与中亚乃至更西的地区通过贸易往来建立了联系,古代商人们沿着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麓的沙漠绿洲一站站行进,沟通了东西方世界。后人将这些贸易路线以中国古代的美丽手工品丝绸来命名,即丝绸之路。
由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巨大影响力,长期以来,学者们默认,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沿着今新疆南部的天山、昆仑山路线进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玉的,并且最为推崇昆仑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和田玉,其产于昆仑山北麓,正所谓“玉出昆冈”。昆仑玉文化的影响,使得学者们默认的东西方交流路线经过新疆南部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早期东西方的交流途经哪里,对于理解古代世界的文化传播意义非凡。学者们一开始对于“丝绸之路”的默认,引发了学术界的一些困惑,比如彩陶的起源与传输。
最早一批系统研究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文化交流的学者,是近现代来到中国考察指导、教学研究的西方学者,比如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本书第一章 曾经谈到,周口店龙骨山最初出土的两颗北京人的牙齿,就是由安特生等人发掘出来的。但安特生在中国工作时,更大的发现是仰韶文化。还记得我们上一章谈到过的“仰韶温暖期”吗?几千年的温暖开启了中华大地的农业时代,而仰韶文化就是这段温暖期中最适宜生存的一段岁月。
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发现了远古中国的遗址,仰韶文化人群善于制作精美的陶器,并用红色和黑色在陶器表面绘出绚丽多彩的几何纹或动物主题纹,尤以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鸟纹等最为常见。安特生和其他西方科学家比较了仰韶文化彩陶与中亚、西亚古老文化彩陶,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是外来文化带来的,可能有一支以彩陶文化见长的先进农业人群,跋山涉水来到黄河流域,在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