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原有的本地文化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史前文化。他们还判断,这支人群和这种文化向中国的行进路线,是经过新疆和甘肃的。除了彩陶,仰韶文化所发现的鼎、鬲、小口尖底瓶、石环、贝环等器物,可能也是从西方起源的。
这些西方学者的观点被称为“中华文明西来说”(以下简称“西来说”)。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那段被外敌入侵的日子里,一方面,有的中国学者痛定思痛,寻找自身文化上的问题,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有很多学者坚信本国文化是优秀的,要捍卫本国文化几千年连续的传统。在各种思潮混杂的时候,西来说在中国学者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当时反对西来说的中国学者并不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只能拿古书记载来反驳,难免有点儿“鸡同鸭讲”的尴尬。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本土的考古学建立起来,中国学者终于有能力从现代科学入手,甄别西来说的对错曲直。中国学者发现,中华大地上彩陶文化的出现,有东面早、西面晚的现象,比如,甘肃的彩陶源自陕西关中地区,越往西去,彩陶出现得越晚;新疆的彩陶很多来自甘肃,出现时代更晚。
常识上讲,一定是出现早的地方把文化传播到出现晚的地方。因此,安特生认为彩陶从西方经过新疆、甘肃传入中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学者因此断言,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我们自己的祖先独立创造出来的,并不是西来的,进而从宏观上看,中华文明也应该是从本土孕育出来的,并不是西方传来的。这就是“中华文明本土说”(以下简称“本土说”)。
仅从中华大地的彩陶出现年代分析,本土说所描绘的彩陶从东向西传播、从中原向新疆传播的路径,应该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如果站在世界彩陶的分布及年代角度分析,就会出现矛盾。
世界远古彩陶的分布地点,从东亚的黄河流域一直向西蔓延开来,经过中国的甘肃、青海、新疆,到中亚、西亚,再到东欧和东南欧,形成了长达一万多千米的“彩陶文化带”。我们很难想象各个区域的彩陶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相互之间没有传播和借鉴行为发生。
从时代上看,在距今8000年前,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随后是叙利亚、土耳其、中国、希腊、巴基斯坦、埃及等地相继出现。如果把这些地点的彩陶出现时间标在一张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规律:基本上与伊朗、伊拉克相距越远,彩陶出现时间就越晚。而且很多地区的早期彩陶在颜料、纹饰上有很多类同,这表明世界彩陶以伊朗、伊拉克地区为源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